九月去西安的時候旅途中被拉去了延安兩天,在和延安的同學們做分享的時候,延安大學
英語教育(?)系的同學們一上台,就很自然地,幾乎不需要經過拖延的,就唱起了秦腔,
作為延安地區音樂的代表。
隨後,在作為回應上的台灣地區的代表音樂的時候,我們傻眼了很久,也推託了很久,真
的不知道什麼樣的音樂才能代表台灣的音樂。什麼西北雨、天烏烏都出來了,最後是學長
一聲令下,直接唱起了這首「愛拚才會贏」。
時代背景什麼的,也許這些歌(包含愛拚)在某個特殊的年代的確是代表了整個台灣的意
識(也ex反共抗日歌曲),可是在現代,當延安大學的同學們提議要唱能夠代表台灣的歌
曲的時候,我真的完全想不起來,也不知道究竟在現在的這個時代,誰有那個足夠的份量
,可以安之若素的挑起這個「代表」的份量。
似乎也沒有像是「秦腔」一樣的傳統,可以代表延安、西安地區的歷史記憶、或是某種地
區印象。
如果說是歌仔戲、布袋戲、原住民音樂、客家庄採茶歌……,台灣這麼小,居然容納了這
麼多的特色、這麼多的方言,就像我好奇問了延安大學同學,關於延安地區的方言怎麼說
,又教了她們「呷飽沒」的時候一樣,我突然覺得台灣很厲害(笑
喂,我們台灣面積連一個西安市都不到,擁有的方言數量卻是你們一整個陝西省的方言量
還多的數量啊。
當然用更大的觀點,整個中國大陸的視角來看,台灣連小指頭都比不上吧。可是,台灣居
然讓我想不出一個足夠份量的代表,可以在這種場合下,毫無猶豫的立刻開唱出來。
也許是因為我在台灣,自由慣了,可以誰也不服誰,你認同的代表人物,我壓根覺得他就
是個小咖。也許是因為這樣吧。所以我舉不出例子,很直白的說出誰才是台灣音樂代表。
可是,從另外一個方面來想,這是不是代表了台灣的「傳統」正在消失?
我賭延安大學的同學一定也覺得秦腔沒什麼,了不起就是個跟台灣的歌仔戲一樣地位的東
西。可是他們毫無猶豫的就唱出來了。反觀我們台灣人,居然推託延遲了很久,才在學長
一時急智下,唱起了這首「愛拚才會贏」。
事後,走出分享教室的時候,我聽到學長頗無奈的低語,他會叫大家唱這首,其實也是因
為他真的不知道台灣有什麼代表歌曲可以唱,乾脆隨便拉一首大家一定記得歌詞的歌來唱
。
連結了最近看到陳宛茜所寫的那篇,新世代面目模糊的文章來看,我們何止面目模糊,是
根本連自己長什麼樣子,都沒有定論了吧。
我們知道我們長了什麼樣子,很多很多的樣子,漢人、原住民、從東南亞來的新住民、從
歐美地區來的西方人、從五大洲世界神秘角落來的訪客……,我們都知道這些人的長樣,
也知道他們正在加入台灣這個地方,形成新的台灣面貌,可是,全部拼湊起來,誰知道台
灣人長什麼樣子?
我們摸著自己的臉,知道有個概念叫做「我是台灣人」,卻不知道什麼叫做台灣。老人、
有了一點年紀的師長輩會閃閃躲躲的說「我是中國人」,「你也是中國人」,「台灣人和
大陸人都是中國人」,「我們是同胞」。
「那你是台灣人嗎?」,「……」
馬英九上任,最大的好處就是我有很多機會可以用學生的身份,便宜的去大陸,感受、打
開我的一些感官看法,但是,我絕對不能認同的是,我們得卑躬屈膝的告訴大陸,我們是
同胞這回事。
我從來就不覺得我和大陸人是同胞。
你是中國人,我是台灣人,就這麼簡單。
自由的時代、自由的地區會產生很大的風暴,雖然還是不知道什麼才是「台灣人的面貌」
,可是我們也可以抱持著不必被人左右、被人指使著「知道」自己的面貌長什麼樣子的驕
傲,敦厚地去找到自己的認同。
把誰拿出來當靶子都沒有用,關鍵是自己能不能自由的認同這個東西。我會很慨嘆「傳統
」的失去,很恐懼這個自由的時代找不到我所想堅持住的,想要依附的人物或是價值核心
,可是創造傳統其實也是個很重要的工作,尤其是在現在這個自由的沒有標準價值的世界
裡,能夠形成出來並且延續下去的傳統,一定會是很驚人的精華。
雖然也很有可能是民粹而不可知(這就有賴年鑑學家的長期努力了(笑)
但無論如何,做為突發的、對陳宛茜的回應,我還是會繼續期待下一個十年、下下一個十
年、下下下一個十年……
有人說過這是一個由感官和精神認知所構成的世界,那麼我就抱持著這個想法,去看看未
來在自由的時代所產生的風暴中,精神認知和感官,究竟會衝擊出什麼樣的風暴,最後又
會沈澱下什麼神奇的東西吧。
作為歷史人,我沒學會努力挖掘消失的過去,反而先學會了坐下來等待事件的發展這種事
,難怪老是被老師們噹XDDDDD
以上,是我對最近生活的一些感觸,也是我小老頭子的碎碎念。